Menu
技术支持
QQ
返回顶部
News
新闻资讯
欧阳劲松:对标一流,以“1333”路线图系统深入推进智能制造
2023-06-30

1.jpg

2023工业互联网大会刚刚落幕,在“工业互联网与装备制造行业融合应用主题论坛”上,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欧阳劲松作“智能制造发展的思考与建议”主旨报告,提出了“1333”智能制造发展路线图,以系统性深入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服务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现分享主要内容如下(有所删减)。

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作为国务院国资委举办的事业单位,目前已发展成为以标准科学技术和软科学研究为基础,以传感器、仪器仪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高端前沿技术研发为引领的国家级科技中介机构,长期承担科技部、工信部、国务院国资委等部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政策研究、规划咨询,以及行业技术公益服务等工作。欧阳劲松所长结合我国制造业现状、国内外形势变化及最新技术动态,分享了推进智能制造的相关思考与建议。



01

推动智能化发展是党的二十大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谈到,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


中国式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制造强国、智能制造,这些新时代中国前进号角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欧阳劲松所长认为,中国的未来之路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工业来说,新型工业化是总路线,制造强国是总目标,智能制造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


那么,推动智能制造能带来什么影响?


欧阳劲松所长指出,一是智能制造将推动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的根本性转变,促进生产资源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协同优化,提升要素配置效率,重构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价值体现;


二是智能制造将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实现先进制造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多项技术的广泛渗透、融合创新,实现技术产品新型化和高端化发展,对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破解产业发展短板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智能制造将有效提升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动生产制造与国内庞大且细分复杂市场需求之间的精准对接和动态匹配,为畅通供需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强保障;


四是智能制造通过推动企业“两提升、三降低”成为绿色制造的重要手段,助推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实现,带动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智能制造的重要目标是使企业提质增效,没有提质增效的智能制造只是一个噱头。




02

什么是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曾经给出一个描述性的定义,即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该定义强调智能制造是一种生产方式,不是手机、汽车、家电、数控机床、轮船等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而是生产这些产品的制造系统的数字化智能化,所谓“五个自”是一个无限接近、持续演进的过程。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2022年也发布了智能制造国际术语,IEC TR 63283-1:2022《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 智能制造 第1部分:术语和定义》定义智能制造是通过集成化和智能化的技术手段,综合利用网络、物理实体、人员相关的过程和资源,生成产品与服务,并与企业价值链中的其它环节进行协作,以提升制造性能的制造模式。


2.png

图1

如图1所示,可以清晰说明这些定义的内涵,智能制造就是促进全生命周期的物理实体和虚拟空间的孪生构建并且“虚”“实”之间进行信息交互和迭代,不断地修正模型,通过修正模型优化提升企业生产的过程。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不断推动数字空间和物理实体的结合


信息技术是融合的主线,但只有信息技术也不行,还必须与先进的制造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相结合,才能构建起功能更强、性能更高的制造系统,以实现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要求。在国家层面上要形成智能制造发展生态,包括推动示范项目、政策措施、理论基础、技术体系、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来引导智能制造发展,通过互联网技术企业在全球配置生产资源,实现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域的产业链协同优化,重塑价值链。




03

新时期推进智能制造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十三五”开局之前,中国工程院对我国制造业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编制发布了《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六大瓶颈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效益发展不均衡、质量基础相对薄弱、资源利用效率偏低、传统行业信息化水平不高


针对这些问题,“十三五”期间国家相关部门投入了多方资源,并取得较好成效,如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实施了305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覆盖92个行业、31个省( 市、区),试点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高45%、研制周期平均缩短35%、不良品率平均降低35%;发布智能制造国家标准285项,智能制造装备市场满足率超50%,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达40余家。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智能制造带来的成效非常显著。当前,伴随我国外部环境和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需要坚持底线思维,推动智能制造系统布局和深入发展,抢占全球制高点。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以制造为本质,紧扣智能特征;以工艺、装备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依托制造单元、车间、工厂、供应链等载体,构建虚实融合、知识驱动、动态优化、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智能制造系统。具体包括了四大任务、六大行动(如图2 所示):


3.png

图2

欧阳劲松所长指出,“十四五”时期智能制造进入“深水区”,国家层面推进智能制造要从三个维度着重去考虑。一是聚焦制造过程,解决好制造知识缺失等深层次关键问题;二是聚焦企业需求,解决好制造单元、车间、工厂、供应链的制造载体水平不高,模式凝练不够等问题;三是聚焦制造手段,解决好装备、软件等供给能力、质量不高、系统性不强、断链风险高等问题。 




04

智能制造新技术发展方向


智能制造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方式,是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实现制造系统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与集成,以及生产资源的高效精准配置和生产效率效益提升。标准化是推进智能制造系统互联互通、信息融合必不可少的基础


IEC/SyC SM智能制造系统委员会主要负责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化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IEC/TC65(测控及自动化技术委员会)是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化的核心技术组织,也是IEC规模最大的技术委员会,共有59个技术工作组开展相关标准制定工作,有国际专家1800余名,其中中国专家110余位参加55个工作组,目前已产生国际标准400余项。


为满足智能制造发展新需求,建立统一协调的智能制造技术和标准体系,在IEC/TC65下设立了多个技术工作组,涉及智能制造核心技术要素,如数字工厂、智能制造参考模型、产品属性和分类(CDD)、数字化3D工厂模型、模块化工厂及封装、资产管理壳、工业网络、系统可靠性、预测性维护、功能安全及工业信息安全一体化等。从国际标准化的角度看,未来智能制造发展离不开这些新技术新要素的支撑。




05

推进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重要路“1333”路线图


欧阳劲松所长强调,“十四五”时期及今后推进智能制造系统深入发展,应明确一个战略目标、实施三大战役、重视三个战术、凝练三个成果

一是明确1个战略目标:坚持效能驱动。

也即以提升企业智能制造实施效益和制造能力为核心目标,建立科学量化效能评估体系,调动企业内生动力。

二是实施3大战役:聚焦制造知识、制造载体、制造手段。

制造是本体,信息技术基于制造本体进行赋能。制造过程中,制造知识是基础,制造载体是关键,制造手段是核心。推进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必须在制造知识、制造载体、制造手段三方面下功夫(如图3所示)。企业要高度重视制造知识积累、制造载体塑造、制造手段强化


4.png

图3

三是重视3个战术:关注制造过程智能化、装备数字化、智能检测装备三个层面的技术基础。


制造过程智能化就是要夯实数据基础,重视制造数据的互联互通互操作。如:基于数据字典的数字底层构建,从原子分子级解决数字孪生,信息互联互操作和共享解析重构等问题,这是在制造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


装备数字化就是要发展具备状态感知、泛在互联、决策优化、自主执行、虚实融合、高效节能等特征的智能装备,构建“物理装备+数据资产”的新价值体系,实现装备智能升级和价值重塑。


智能检测装备是智能制造的核心装备更是核心要素,与制造先进工艺实施、产品质量管控、设备运行管理、安全环境监测等综合保障息息相关,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印发的《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需要加快研制具有融合感知、自主分析、实时反馈等智能特征的在线、临床、嵌入等智能检测装备,破解制造检测环节“卡脖子”问题,支撑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


四是总结3大关键成果:中国方案、中国模式、中国标准(PSS)。


5.png

图4

如图4所示,要对智能制造成果和主要模式进行系统梳理和凝炼,我国应善于高质量总结提出自己的制造模式、自主供给的系统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用标准化的方法进一步固化承载这些模式和解决方案。新时期我们推进智能制造,可以高度概括为“以特色模式为总体输出,以解决方案为技术装备支撑,以标准体系为凝练载体”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


 本平台旨在为读者提供行业研究型深度资讯。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js33333线路登录传感立场




最新资讯
查看详情